“小產業”透視大市場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中國自行車協會會長王鳳和在談到產業發展時說道:中國的輕型電動車處于產業發展的初期,產業規模并不大,但其成長速度之快是諸多產業中少見的,尤其是基于電動技術與交通工具有效結合基礎上形成的新產業,已經開始并將繼續對中國的產業升級、技術進步,乃至能源結構的優化產生深刻的影響。
2005年,全國數百家企業的各種輕型電動車(含電動自行車)的總產量預計已經超過900萬輛,出口約200~300萬輛,實現工業產值200億,利稅約60億元,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的就業接近100萬人。如果考慮對上游配件工業和下游服務業的帶動作用,總體產業規模將達到350億元以上。目前,中國輕型電動車產銷量已經占到全球的90%以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的輕型電動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
據全國自行車工業信息中心
資料顯示2001年我國生產電動自行車的廠家有400多家,年產量僅40萬輛。2002年生產電動自行車的廠家有400多家,年產量僅160萬輛。2004年,中國電動車已有1000多家生產廠,年產量675萬輛;2005年產量960萬輛,市場保有量在1500萬輛以上。可以看出市場的高度增長。
據此估算,2010年,中國輕型電動車的產銷量將可能達到3000萬輛,出口量將可能達到500~600萬輛。實現工業產值700億元,包括上下游帶動產值的產業總體規模將達到1300億。
“井噴”背后藏險情
在談到產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時,王會長也表示了一定的憂慮:中國的輕型電動車產業在2000年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產業生命周期快速增長階段的初期。尤其是在2005-2006年間似乎更是達到了“井噴”的頂級發展態勢。由此,這個行業也呈現出了許多自身的發展特征。
首先,電動車本身的技術含量較低,進入門檻較低(這也是為什么在短時間之內電動車廠家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重要原因),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且這種同質是從“內”到“外”整體的同質。在龐大的整車企業里面,那些“螺絲刀”工廠比比皆是。一般來講,年產量在5000輛以上的已算是大廠,上萬輛的企業屈指可數,像比德文這樣年產量100萬輛的制造公司在國內電動車行業處于領先地位。
其次,在龐大的整車企業之外,那些與之相關的配套企業更是多不勝數,尤其是江浙、天津點擊查看天津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等地更是形成了主要的產業集群。但是在配套企業里面,仍然出現了一些無法回避的尷尬,如同在工藝品行業經常出現的“抄襲”的侵權現象一樣,在配套企業里面也經常發生,尤其是反映在整車塑件上。當一款漂亮的模具開發出來以后,該企業如果一不小心,不用多久,整個市場就會鋪天蓋地出現此款產品的“克隆品”或者“延伸品”。這似乎與某些“企業主”的心態有關,他們的心態就是撈完錢就走人,管他“專利”與“產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企業主”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主,充其量只能是一心牟利的商人,這個理論在很多整車企業也依然成立。
再次,在眾多的整車企業里面,“管理”亦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在目前的發展階段,幾乎大部分的企業都忽略了管理一詞,而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到了“造車”與“賣車”之上。良好的銷售業績掩蓋了一切問題,但是這并不說明你的車本身有多好,而是目前這個市場實在太餓,如同一個饑漢,給他一個硬梆梆的干饅頭,他依然感覺吃的是這個世界上無雙的美味!一旦當市場達到一定程度,銷售遇到了阻礙,企業的管理弊端就會暴露無疑。諸如“造什么樣的車”、“如何造車”、“為誰而造車”、“造多長時間的車”等等諸多問題就會成為讓那些老板頭痛的問題,其時思索就會為時晚矣。如何未雨綢繆,就成為了目前發展勢頭“良好”的企業主必須認真思索的頭等大事。
從產業的未來良性發展來說,王會長也呼吁大家共同努力規范行業、建立誠信,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
市場“呼喚”強勢品牌
伴隨輕型電動車的生產和消費繁榮,中國已經形成全球大規模的輕型電動車配套產業體系,如此多領域的強勢介入,如此多廠家的迅速崛起,在令人感到這個行業有巨大發展前途的時候,亦讓人感到了一絲隱隱的擔憂。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遵循一種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規律,當這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國家也不會再任其繁殖,各種標準和規范的尺度就會應運而生,到時,那些盲目進入此行業的弱勢廠家將會面臨無法逾越的劫難。
上一篇:無錫錫山成全國最大電動車產地之一
下一篇:沒有更多了